宝宝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贲门括约肌比较松弛,关闭不紧,所以很容易被食物破门而出,导致吐奶。这些生理性的吐奶,等宝宝再长大一点后,胃垂向下、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和内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渐渐增强,才不会吐奶。一般情况下1-3个月之后就会消失。
当宝宝出现感冒、细菌感染、便秘、幽门狭窄、食管闭锁、肠闭锁、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等,都会造成宝宝异常吐奶,这些属于病理性的。
另外、喂奶姿势不当、喂奶过快、奶量过多或两餐间隔时间太短,喂奶时或喂奶后翻动小儿过多,过早添加辅食等也会出现宝宝吐奶的情况。
在日常喂养中,可以注意一下几点预防吐奶:
● 乳汁流速过快的情况,尽量使用半躺式喂奶,避免使用坐喂。
● 喂完奶以后,拍背,使其打嗝,并给予右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
● 尽量避免挤压乳房,可能是乳汁流速变快。
● 应做到按需哺乳。根据婴儿的需求进行哺乳,而不是按照作息时间表哺乳。婴儿的哺乳信号包括:舔嘴巴、咂嘴巴、吃手、张嘴左右寻觅;快速动眼;触碰嘴唇即张开嘴巴;哭通常是饥饿的最终信号。每天有效吸吮次数不少于8次。夜间坚持哺乳,有利于泌乳素的分泌,使乳汁更充足;有利于对卵巢排卵功能的抑制。
参与讨论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参与讨论